文/柳成荫
【喜欢作者的文章,请关注、点赞、转发,您的支持,就是给作者的最大的创作动力。】
总有些人顽固不化,分田到户引来撂荒现象已成事实,而且很普遍,偏偏有人说没有这种现象,说现在农民种承包地干劲十足,视土地为命根子。
制造这种谎言的人有几种心态?其一、哗众取宠,搏取流量,为蝇头小利出卖良知;其二、在农业社时好吃懒做之人,分配收入低,对那个年代不满;其三、冒牌农村人,根本不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撂荒实拍
我们生产队1984年分田到户,是最后一批,在强迫之下解散了集体经济。1985年开始出现为数不多的撂荒现象,到1990年中期全部撂荒,良田成荒地。
我们这里属于建筑之乡,农村几乎没有男劳动力在家种田,一过了春节,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开始背井离乡,跟随公社建筑队去大庆、奔佳木斯、赴伊犁。笔者也曾经是大军中的一员,哈尔滨的望江宾馆曾是笔者参与建设的“处女作”。
我们村人多耕地少,在大集体时代,男人外出赚钱,女人在家种田带孩子。由于八十年代已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种田,旋耕机、挖墒机、小型收割机已基本上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种田不是难事,不管收多收少,分点粮食补贴补贴。
那么,分田到户后为什么撂荒?是在家种田的女人变懒了,还是条件好了不想种地了?不是。分田到户后,整块的土地被划得零零碎碎,一户人家分了六七块土地,农业机械退出了生产之中,加大了种田的难度,凭一名家庭妇女的力量,已适应不了田亩的种植。
刚开始,还没有全部撂荒,只是将零零碎碎的“小田”抛弃了,只种植“大田”。大田指水田,一季小麦、一季水稻,外边的收割机开进来,肯收割。就拿种水稻来说,育秧苗、平地、插秧的劳动强度很大,分田到户后,开始“懒种”了。
小麦还没收割,就把稻种洒到田里,小麦收割完成,往地田放水泡地,让水稻自然生长。此谓“种懒田”。至于那些少则几厘、多则两三分的小田只能用来种植五谷杂粮,劳动强度大,收益也差,就撂地成荒了。
后来,孩子大了,都走进了城市生活,农村妇女有时间和精力外出打工了。她们到厂里做服装、搞纺织、做环卫、做营业员。算下来,赚的钱比种责任田划算多。再加之粮油市场放开后,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也是撂荒的催化剂。
那时,村里不是所有人的妇女出去打工了,也有部分人家因特殊情况不能外出,只有在家种田。不少人家把田直接送给她们种,好的田块(面积大、距家近)她们还是愿意接受的。然而,好景不长,她们的孩子有了孩子了,这些家庭妇女走进了城里,成了孩子的保姆。
最终,责任田全数撂荒,满目凄凉,杂草丛生。

撂荒多年的土地
撂荒最严重的是山区农村,山区的农田耕种比平原地区难度大,成片的土地被荒芜。新华社2022年6月11日发文披露,遵义市凤冈县琊川镇文昌村数百亩良田撂荒多年。直至2022年3月份,凤冈县自然资源局挂帮投入约10万元、耗时一个月整治后,才把这些土地整治出来,对外招租。
在这个县,县农业局通过排查摸底,得出来一个惊人的数据,撂荒面积高达10300多亩。一个凤冈县竟然有上万亩土地撂荒,全国又有多少?不知道说没有撂荒的人是从哪里得出来的消息?当然,全国有多少土地曾经被撂荒,或者现在还撂在那里,笔者没有搜索到官方统计数据,相信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五十年代垦荒,变荒地为良田,进入二千年,三农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垦荒,岂不有讽刺韵味?
所幸这一万多亩荒地是采用的机械“垦荒”,要是还在建国之初,用小米加步枪、用大寨精神、用红旗渠精神、用北大荒精神来开垦,那又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说没有撂荒之人,如果让你带上铁锹去开垦,估计你说话的嘴巴不疼,干活的腰能不能直起来,那就难说了。
撂荒,就有整治,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土地流转”。试想,如果没有撂荒,农民把土地种得好好的,焉有把土地从农户手上收回之说?自2003年3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并没有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因为农民已没有种田这个意识,没有小富即安的满足感了,已失去了种田积极性。
就拿我们村来说吧,一条省道穿村而过,公路两边,土地荒芜,杂草丛生,水渠破损。后来,村里组织推土机到田头,把原来分田到户留下的田梗推平,把杂草隐埋,变小田为大田,修复灌溉渠道。后来,这大片的土地由村里花钱请人种植,把种植的粮食卖出去后,再开种田人的工资。我曾经和村干部开了个玩笑:又回到人民公社年代啦?这是一个辛酸的玩笑。

建国后的第二次垦荒
种田能赚钱吗?有人说大面积种田能赚。那考问一下,种120亩土地算不算大面积?能赚多少?
有实为证,再来看凤冈县。为了把土地流转出去,县级部门、企业挂帮扶持,制定了诱人的优惠政策,那就是县里免费提供种子和部分肥料、农药,土地承包户5年内免除土地流转费。也就是白种土地,还提供免费的农资、良种。
还真有人接转了。凤冈县琊川镇大兴村新整治的120亩撂荒地流转给一个叫杨通海的经营,用来种植玉米和大豆。
那么,杨通海赚到钱了吗?请听他算一笔账。120亩土地可以产出48吨玉米,产值超15万元,扣掉种植成本(人工、机械、水电)约5万元,他可以赚10万元左右。你没有听错,就是10万元,种一亩土地仅赚800元,如果县里不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全靠自己买,又能赚多少?就是去县城打工,也能拿到这么多工资吧。
粮食价格的稳定(不涨价),想靠种田发家致富肯定是不现实的。

第20个一号文件,但愿成春风化雨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是国情。2023年2月13日,中央再次发出第20个一号文件:“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这次一号文件中,把稻谷、玉米、小麦的最低保护收购价又一次写进了文件中,算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的灵活运用。把这三大主要粮食的价格变成了不是市场说了算,而且政府说了算。至于各地确定的保护价是多少,能不通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就看实施了。

丰收,并不能带来喜悦
但愿借着第20个一号文件的春风,新时期暴露出来的三农问题能迎刃而解,撂荒现象不再发生。
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3-03-16 09:32:39)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de.com/1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