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家庭,各个民族在神州大地上共同生活,交往交流,守望相助。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媒介,其中一些词汇往往被其他民族吸收,如蒙古语词汇胡同、戈壁、哈达、把戏、滩、坝、毛、歹等词汇已经进入到汉语普通话中,成为基本词汇。
属于晋语张呼片的锡林郭勒盟西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和呼和浩特市南部处于农耕文明与畜牧文明的过渡带和接合部,汉族和蒙古族人民在这块热土上共同工作、共同生活,蒙古族的一些词汇不知不觉、自然而然进入到晋语张呼片的锡林郭勒盟西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和呼和浩特市南部的汉语方言词汇中。下面举几例有代表性的词语,略作解说。

揦子
例:酒厂门口有好几家卖揦子的商店,先买揦子再打酒,很方便。
舒白
舒白原本为蒙古语,指没有繁殖能力的母畜。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词义同。
例:这是一头舒白母牛,只能当肉牛卖了,它的肉很好吃。
叨啦
叨啦原本为蒙古语,意为发言、出声、唱歌。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转义为闲聊。
例:我还有点事儿,先走了,等哪天咱俩再叨啦。
圐圙
圐圙原为蒙古语,又译为“库伦”,意思是围起来的草场。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指用土墙围成的院子。
例:你把羊群赶进那个大圐圙里。
圪团儿
圪团儿原为蒙古语,意为佝偻、驼背。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圪团儿一是指佝偻、卷曲,二是指民间一种用荞面或白面制成特色面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耳朵,因其形状是“卷曲”的,由比喻而取名。
例①:他着了凉,肚子疼得人都圪团儿起来了。
例②:今天我请大家吃圪团儿。

圪团儿(食品)
杠
杠原本为蒙古语,意为奔跑。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转义为快速离开、逃跑。
例:听到下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有说“下课”,小明就杠了。
忽咧干
胡里盖原为蒙古语,意为盗贼、强盗、土匪。
例①:晚上住在毛七赖,碰见两个胡里盖,偷了钱,受了害,临走还拿了我一支旱烟袋。
胡里盖一词被汉语方言吸收之后,谐音为“忽咧干”,意思演变为:①爱说大话、空话,不办实事的人;②说话、办事不靠谱、靠不住的人。
例②:你别听小明忽悠你,他是个忽咧干。
例③:这么重要的事你不能交给小明去办,他可是一个忽咧干。
眼儿乌
眼儿乌是汉语“眼儿”(眼睛)和蒙古语“乌吉”组合而成的词汇,“乌吉”是看的意思,“眼儿乌”义为“用眼睛看”。蒙汉合璧,别有特色。
例:这个工艺品怎么样,大家给眼儿乌眼儿乌。
拿糕
拿糕是汉语“糕”和蒙古语“拿”组合而成的词汇,“拿”为蒙古语“粘住”“有黏性的”一词的汉语音译讹读(省音缩读),和汉语“糕”合起来,就是“黏糕”,黏正是拿糕的特点。蒙汉合璧,别有特色。拿糕是内蒙古、山西和河北常见的一种主食,荞面、玉米面、莜面、高粱面等都可以做拿糕,但主要是用莜面来做拿糕。做拿糕,亦作“打拿糕”“搅拿糕”。
例:宁爬十里坡,不洗拿糕锅。

莜面拿糕
咕圙
咕圙原为蒙古语,意为畜禽的胴体,即“白条”,也就是畜禽除去皮毛、头尾、蹄爪、内脏等剩下的躯干部分。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词义同。
例①:这个羊咕圙大约40来斤。
例②:小明去冷库买了一个羊咕圙,准备煮手把肉。

羊咕圙——白条羊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de.com/1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