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十八省遍布会党,有“红花青叶白莲藕”之说,南方是“红花”,即洪门代称,天下洪门本一家,前文说了,大致分闽粤系、海外系、中原系和西北系,组织形式大同小异,均拜郑成功和陈近南,以“反清复明”为最高宗旨。“青叶”指青帮,沿着京杭大运河,主要势力在江浙一带。“白莲藕”是理教,也称“礼教”、“白门”,活跃于华北、东北。
如果您被影视剧误导,以为青帮大佬黄金荣、杜月笙就是民国教父。那您就错完了,您要是到了上海滩,找青帮套近乎没错;倘若您到了民国年间的四川,想借青帮出人头地,没准会被袍哥们丢到嘉陵江喂鱼。
说两个例子。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搬到了重庆,一些青帮大佬也先后入川。适时杜月笙办了一个“仁社”,到重庆后招兵买马,主题是“发动江湖,支持抗战”。那时,杜月笙跟蒋委员长、孔祥熙、戴笠等人的关系可是杠杠的。杜好出风头,国民政府也不怎么限制,但四川的袍哥们可不干了:老杜你个仙人板板,在上海滩怎么横咱管不着,但在咱的地盘得听大爷我的。一次,恒社举办“欢送青年军”的演出,来了几十个袍哥砸场子,弄得杜月笙灰头土脸。后来,杜约四川袍哥礼字堂总舵把子范绍增(也就是电视剧里的樊哈儿),出面请各路大佬喝茶讲情。范老大发话,让大小山头以“国事为重”,杜才算挽回了点面子。袍哥们此次挑衅,无非是给杜月笙一点颜色看看。
天津青帮头子张树声,弟子多是东北军、西北军的中层将领,在北方颇有地位,张学良、冯玉祥也不得不给几分面子。老张到了重庆后,四川仁字号袍哥杜云卿拜倒在张老爷子门下,结果引起仁字堂总舵把子田得胜大怒。田得胜召集仁字号各公口(堂口)大爷,在重庆百货业公会令杜云卿跪在地上。杜仓皇认错,退出了青帮。
有点扯远了,咱回头继续说说袍哥和哥老会。
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袍哥,不仅只有樊哈儿,还有爱国将军冯玉祥等。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邵雍教授是研究民国黑社会的权威,他在其代表作《民国帮会》里就提到:“贺龙也是哥老会的,没有哥老会,贺龙不可能在白色恐怖之下乘轮船回到家乡。。 . . ··贺龙的姐夫谷绩廷就是湘西哥老会的首领。”贺龙闹革命的时候,到某山堂做几个手势,对几句暗语,就能招募一批兄弟。
袍哥也称“哥老”,据说最初是陈近南在四川雅安发起。为何后来又叫袍哥呢?也有一番来历,一种解释是:曾经有个袍哥大爷是读书人,根据《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改的名字,意思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另外一说更为广大袍哥们接受:三国里的关云长关二爷曾被曹操软禁了一阵子,曹操为了笼络二爷,送了很多金银锦袍。二爷对金银弃之不用,天冷倒是收下了一件袍子,不过穿在身上也用旧袍罩住。曹操很奇怪,问其原因,二爷答“旧袍乃大哥所赠”。“袍哥”,就是重情义的兄弟。
在大清那会儿,哥老会是秘密组织,清廷以讹传讹,将“哥老会”写作“咕噜会”——这也有讲究,在清廷文书上,对造反的组织和其首领,均要加上“口”或者“三点水”,以表示诬蔑,如“孙文”,就曾被写成“孙汶”。
民国初期,袍哥基本上成了半公开的组织,青壮年都喜欢“嗨”袍哥。嗨,四川话,高高兴兴参与的意思。四川地势险峻,南北军阀都很难渗透,而袍哥势力实在太大,无论哪支军队驻防四川,都不得不与袍哥搞好关系。1919年4月,调任四川督军的熊克武为解决军费问题,下令各防区自筹。从此,占据一地的小军阀们为了抢地盘纷纷收编袍哥,“在防区时代,哥老会与驻军、地方恶势力沆瀣一气,官匪不分”(《什邡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樊哈儿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收编为团长的。
袍哥们不仅参加军队,还在各地设立机构,名为“公口”,作为联络站,大多设立在茶馆中。
您要是去了四川,寻袍哥组织的最佳方式,就是找个大茶馆,叫上一壶碧螺春,然后漫不经心地对小二道:“请问小哥,江湖有把伞,名叫什么?”小二若听懂了,便会悄声对您说:“名叫开花子,请教老哥,这伞有多重?”您就得说:“二斤十三两五钱四分(代指二京十三省五胡四海)。”小二必定大喜,再问:“有多长?”您得答:“三尺六寸(梁山三十六天罡)。”再问:“内有多少骨子,外有多少折子?”答:“内有一百零八骨,外有七十二折。”最后问:“三山五岳,共有几把开花子?”您得答:“一把释家莲花伞,二把道家八卦伞,三把皇家朝阳伞,还有半把,在我洪家。”这套问答,叫做“三把半伞”。您能对上,小二肯定会带您去找掌柜了,肥鸡美酒鸦片川妹,好生款待。
据传,陈近南最初拟定袍哥有“威德福志宣,松柏一枝梅”十堂人马。到了清末民初,只剩下前五堂“威德福志宣”,又名“仁义礼智信”
五旗。五个堂口虽属一家,彼此间却自成体系。五堂按照行政区域,在各地设有“公口”或者“社”,如仁字“云龙公”、义字“永和公”、礼字“智同社”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兴起了这样的规矩:“威”字堂“仁”字旗最尊贵,“德”字堂“义”字旗就要差一些,“福”字堂“礼”字旗通常是土匪等。四川流行的俗话:“仁号一绅二粮,义号买卖客商,礼号又偷又抢,智号尽是扯帮,信号搓背卖唱。”意思是说,仁字号基本是豪绅地主,义字号多是行商坐贾,礼字号就是地痞流氓,智字号则是车夫水手,信字号全都是些修脚搓澡说书卖唱的。因为袍哥堂口等级的关系,后来加入低堂口的人就越来越少。到了民国,不少地方只剩“仁、义、礼”三堂了。
袍哥堂口一般分十排,兄弟相称,秩序有别。新人入堂口,基本从老幺干起,列举如下:
十排者,行一为大爷,纪念刘备。当大爷者,一定要资历深,对山堂有特殊贡献,有多少定多少。大爷多了,大家会共同推举一个“总龙头”,也称“总瓢把子”,其他则是“陪堂大爷”、“坐堂大爷”等,也有闲职大爷,如一些绅商在山堂挂个名,赞助钱粮,俗称“绅夹皮”。行二称圣贤二爷,纪念关羽,因关二爷神威太大,故此行多是僧道充任,有位无职;行三为当家,纪念张飞,其中执法三爷最大,其他闲三爷分管人事、钱粮等;行五为管事,正五称“红旗”,掌内政外交;行六称巡风,负责警戒;行八称纪纲,负责执行堂口纪律;行九称挂牌,意思是等待晋升;行十称为老幺。
行四、行七由女子充任,也有堂口不设。因为洪门历史上四、七大爷曾出过叛徒。
袍哥组织严密,没有明显的要求不能“换袍”,也就是从一个堂口跳到另一个堂口。但这种人终究被新老堂口的兄弟不喜,认为他不念旧恩,不讲义气。
五堂各自发展人马。在一个地区,某堂有了两三百人,就可请求总堂新开“公口”。通常还要得到附近其他堂上公口的赞成。新公口可用“分公”可以取新名字。如义字“永和公”总部最初在重庆,各地都称“永和某分公”,全省公口均受总舵把子指挥。辛亥革命后,各地公口人数大增,经过各堂的大爷们商议,各地可以用新名字,前面带有“仁”、“义”、“礼”、“智”、“信”便行,如仁字崇汉公、义字永乐公等。有资料说在民国,“仁”、“义”两堂公口最多,“礼”字其次,“智”、“信”只有一道公口,称为“智同社”和“五福堂”。
成立新公口时,仪式相当隆重。清末通常在山野之中秘密举行,警戒十里,民国后也是秘密进行。在开堂仪式上,基本是推举当地威望比较高的士绅、商人为掌旗大爷,然后选出二爷、三爷等。龙头需要年龄较大,办事稳重,在当地有社会关系,经济上比较宽裕,能接待南来北往的兄弟,舍得花钱应酬。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de.com/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