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翻了几页杨齐福教授的《近代福建社会史论》,里面有他引录的3首民国时期惠安地区的歌谣,反映旧社会惠安地区的早婚现象。

其一为《诉早婚》:
豌豆开花白花花,土豆生根钉落沙。歹命媒人来褒抹,褒抹他家真快活。阿母心里就走抓,十四岁囝允人取。站无椅(笔者:似为“椅子”)高,坐无椅子大。一担井水一百外,挑[勿会](勿和会合为1字,下同)(不会)移动着用徙。回来房中流目屎(眼泪),阿母侥幸来害我。
身为泉州人,有的词语也不是太理解,要听人念出来才懂。就我理解的几个词试着解释一下:土豆(花生)、歹命(命不好,这里有骂的味道)、褒抹(闽南话不知道如何讲,可能为浮夸的意思)、走抓(zao zua,心动)、取(似应为“娶”,cua)、外(wa,超出)、移动(闽南话音似应为deng dang)、着(要)、徙(sua 拖动)、侥幸(hiao hing 表怨叹、遗憾的语气词,有点像南南语的“失德”)。
这首歌谣出自惠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33年编辑的《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惠安分卷》,很形象地展示了一个14岁的女孩早早嫁人干不动家务活的情型,让人看了哭笑不得,然而更多的是心酸,反映了惠安一带女子对早婚的不满和控诉。据杨教授转引的研究成果,1937年孙仲基的田野调查显示,惠安女性16岁以下结婚者占了18.2%,18岁以下占了55.2%,最小为14岁。

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为《早婚怨》:
爸呀母呀兮,恁(lin 你,你们之意)贪人盘担鸡,害囝头毛[勿会]晓梳。爸呀母呀兮,恁贪人盘担肉,害囝一鼎麦糊煮熟。
头毛(头发)、(勿会)晓(不懂得)、鼎(锅)
这首歌谣的意味和上一首十分相似,同样反映对父母将其早早嫁出的不满,不再赘述。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三为《呣嗵(不要)当人新妇仔》:
海内一支竹仔浮,自细(小)卖人做新妇。干倌(公公)叫阮(我)煮三顿,干家(婆婆)嫌我煮[勿会]赴(不及时),大伯叫阮去饲牛,大只小只阮[勿会]牵,阿嫂叫阮去挖蛏,水深港阔阮细汉(个不、年纪小),小叔骂阮无路干(不中用),小姑嫌阮做活慢。歹命翁婿雄带强,归身(全身)各(还)闹常(肮脏),对阮没有一点情,亲像(就像)阴间黑无常。劝恁(你们)四就(四邻)姐妹仔,呣嗵当人新妇仔。
浮(应为舀水用的容器)、翁婿(丈夫)、雄带强(?期待有懂的人解答)、闹常(常xiu 为脏、恶心的意思,如“常涕涕”(脏兮兮)。闹?期待有懂的人解答。)
歌谣记录了早早出嫁的小媳妇,不仅仅家务活干不好,还要常常遭夫家嫌弃的情形。一个“卖”字体现了她们对出嫁多么不情愿,多个“[勿会]”表现她们小小年纪干不好家务活的无可奈何,可以想像她们的身体和心理上要承受多大的摧残和打击。从歌谣形容他们的丈夫“常”,可以看出,她并不喜欢她的丈夫,在旧社会婚姻不自由,偏远地区尤甚。一个对婚姻还没有概念的小女孩,被父母莫名其妙地嫁了出去,按现在的话来说,嫁不对人的概率非常大。
年级小就出嫁,没日没夜干家务活,还要常常被挑剔和嫌弃,丈夫又不是喜欢的人,无处可倾诉……诸多社会弊病压得这些女性喘不过气来,她们只好互相依靠、互相倾诉。拥有同样悲惨命运的她们的这种抱团倾诉,更多的结果是痛苦的叠加。
于是,她们中的一些人,尽管年纪轻轻,却毅然而然寻求了一种她们认为可以彻底解脱的方式——自尽。那个年代集体自尽的问题时有发生,成了社会的顽疾。这是旧社会不良的社会风气、无效的教育引导、无为的解决方案所带来的。相关结论可以参阅杨教授的著述或相关文献。
现如今,日月换了新天,很多不良习俗慢慢被时代所淘汰。有时候,真的庆幸我们生在当下,生在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de.com/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