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家房龙在《宽容》中开篇的一句话。
一个离开无知山谷活下来的人,回到村里却被处死。但是他告诉他的村人外面还有世界,和他们一样的世界。
旱爆来临,山谷再也无法继续住下去,除了十分守旧的人,其余的村人被迫离开,他们看到被处死的人留下的标记,找到了新世界,后人为他立了碑。

通常我们说的宽容,是指对人大度,不计较,不追究。
这里的宽容,是不列颠百科全书里的含义:
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着耐心而公正的容忍。
无知会导致不宽容,恐惧是不宽容的根源。
《宽容》写的是一部历史,是欧洲的思想历史,我觉得它也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让我们看到思想家们具有怎样的宽容,他们为这宽容付出过怎样的心血和代价,更让我们看到我们宽容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对未来的意义。
宽容的人持有一种恰当的怀疑态度。
野蛮时代几乎没有思想,生存欲望高于一切。自从有了文明,有了人类的思想,总有旧的思想被新的思想取代或融合。从古希腊雅典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到二战以后,到人类社会的今天,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为历史的进步发挥着他们的伟大作用。
历史总是不能对新思想给予最初的宽容,也就总有抗争和牺牲,人类通向新的阶段总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苏格拉底因为古希腊对宗教异见的排斥被迫自杀、布鲁诺因太阳中心说被烧死。
时间不止,历史还在流淌,父亲的花园他有一条心灵的路让我们通向世界。
我想通过写写作者提到的两个比较喜欢的人物蒙田、伏尔泰和书中在结尾提到的今天社会对宽容的呼唤,看一看普通人怎么能够以宽容之心让自己减少不幸,接住更多的好运。
1、蒙田的智慧与宽容,如春风化雨

蒙田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他的父亲经营鲱鱼生意,母亲是西班牙犹太人的后裔。他六岁被送往高级学校,不到二十岁便成为波尔多市议会很有实力的议员。
他做了十三年法官,宁肯有负于法院,也从不愧对良知和事实真相。
蒙田豁达慷慨、有教养、性格平易近人。三十八岁时,父亲去世,他退出所有外部活动,住在父亲留给他的乡间蒙田堡,读书写作。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作家,他只承认自己是乡村绅士,为了消磨漫长的冬日,才写下一些随想。
“我知道什么?”
——这是蒙田的名言,他把这句话作为格言,铭刻在一个天平上。
这位身材矮小的老头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头发脱光了,只露出一个圆圆的秃顶脑袋,周围一片空荡。母亲年近九十,唯一的女儿已出嫁并已住到女婿那里去了。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曾是他的朋友,他婉拒他的召见,提醒国王要宽大为怀,他曾为他写下这样一句话: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征服者能引以为荣的是:他给予那些被他击败的敌人们那么多的理由来爱他,就像他给予自己的朋友们那么多的理由来爱他一样。"
蒙田隐居后的随笔,滋润抚慰过很多法国人和后世的人们。
他说: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他说: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前者的无知是在于连字母都没学过,后者的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
他还说:
“人最难做的是始终如一,最容易做的是变化无常。”
他说,生活有千百种不同的方式,决不要求别人按照和他一样的方式生活。任何意见都不会让他吃惊,任何信仰都不会让他生气,不管与他多么格格不入。
他提醒人们,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
他以合适的方式谨慎地把自己的思想披露出来,让它得以能帮助人们。
2、特立独行的伏尔泰以讽刺诗宣传自由、平等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和卢梭齐名。
他也是先贤祠中唯一和卢梭单独共用同一灵柩的人,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最优秀的诗人”。
他主张言论自由,强调自由和平等,擅长写讽刺诗,通晓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等多国语言。
他曾经说过一句十分豪气的话:“没有王权有什么关系?我有笔。”可见,他对自己的自信!
他在最可怕的逆境中写的文章比作家协会所有作家的都多。
他曾在冰冷孤独的乡下客房里写成无数的诗篇,也曾在格林威治寄宿的屋子破地板上丢满了稿纸。在巴士底狱中,他更是笔耕不辍。他把生命献给了笔,笔尖倾注了全部的思想。
虽然伏尔泰也曾低眉信手,俯首帖耳。为了让父亲开心,他也曾去学习法律。但他却在最寂寞的时候,满怀热情地进行文学创作。
第二次入狱后,他被迫离开法国,到了英国。他还曾接受腓特烈国王的邀请,到了柏林,却因自负又被这位国王赶回法国。
伏尔泰的一生很多时间不是在狱中,就是在逃亡,但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回到法国,却被人们热烈欢迎。
最后的时光里,他依然在利用自己的文学宣传能力,为在困境中被宗教迫害的人们效劳。
有人曾用一句话总结伏尔泰: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这话的权利。
3、世界呼唤宽容

作者说:
社会刚开始摆脱宗教偏执的恐怖,又不得不忍受更多更让人痛苦的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以及许多不足挂齿的不宽容。十年前,人们甚至没有想过这些不宽容形式的存在。
可是,对于个人又怎会存在不足挂齿呢?哪有不足挂齿呢?
曾在澎湃新闻看到这样一则资讯:
“疫情期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家中餐馆要求几名入店顾客佩戴口罩,遭到抵制,随后这些顾客对该餐馆进行了打砸。
闹事者中有一名美国警察,他不但声明自己就是不戴口罩,还纵容了同伴的打砸行为。事发后无一人因此被捕,而该中餐厅不久前刚因为有顾客没有佩戴口罩被处罚。”
这种带有种族歧视的行为,本质就是种族间的不宽容,不容许不同于自己的存在。
在美国地铁上也时有发生华人乘地铁被殴打的新闻。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发达国家,即使在印象里最具包容的地方,种族间的不宽容依然很严重,偏见无处不在。
不宽容却远不止是这些,放眼世界,有多少是为了自己而不容许非己存在。
不宽容的本质是恐惧,是对自己受到威胁的恐惧。这种恐惧,它没有爱,并不会使社会进步。
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有着共同的命运,只有宽容,才使我们人类拥有未来。
4、让爱回归,让宽容带给孩子未来

回到我们自己的社会,回到我们身边,甚至我们的家。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
在一所小学学校联欢会上,老师安排了朗诵节目,轮到一名男同学朗诵《满江红》时,由于声音太洪亮,坐在前排的一名女生觉得震耳朵,就下意识的捂上了耳朵。
当时班里有两名老师,他们看到小女孩捂着耳朵后,当即就对她批评了起来。
后来甚至还说出“看见你就讨厌”之类的话,女孩被吓坏,不敢说一句话,老师竟又开始带动全班的学生来指责这名女生。接着又拍下了视频发到家长群。
这就是最常见的不宽容。
老师甚至都没有想过女孩是不是不舒服,没有想过是不是座位安排不合理。
老师对学生的不宽容又何止是这些?
倘若老师能够记住教育者本质,怎会对学生不宽容?倘若老师能对孩子们宽容,那世界将是如何可喜的百花争艳。
不仅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的不宽容,几乎随处可见。
父母当孩子学习成绩差一些时,就会对孩子满怀失望。可是,孩子的未来果真是有成绩决定的吗?和成绩相比,难道不是孩子对学习对未来的态度,更有意义吗?
父母是否接受孩子不像父母所想那样按照父母的意愿喜欢了什么。
宽容他们的兴趣,他们也许不喜欢数学,不喜欢音乐,甚至不喜欢体育,他们也许喜欢的是画漫画,也许喜欢的是手工制作,或许还喜欢的是养花种草,他们同样也能在这个世界里,因为自己的喜欢,而有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
老师宽容调皮的学生,宽容也许主科差一些的学生,接纳他们,这些天真的孩子就有机会光彩四溢。孩子最能感受到他人和世界的好意,因此而乐观。
老师有了宽容心,他会看到学生身上很多的闪光之处,教育绽放光芒。
“宽容是美德”是对宽容的轻描淡写,宽容是善良,是爱,是允许甚至爱他人不一样的存在。
正如作者所说:
有一天,人们能宽容所有的时候,宽容大行其道时,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展现出最耀眼的美。
走出父亲的花园,建一座新的花园,我等着我的孩子将来有更美丽的花园。愿这世界,这未来总能更好,更加欣欣向荣。
也愿宽容大行其道。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de.com/8590.html